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李陵申
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不断 扩大,进入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的历史阶段。 与此同时,我国纺织工业也实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发展,将成为中国有潜力率先跨入世 界制造强国行列的工业部门之一。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2018 年)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 纺织纤维加工总量 5460 万吨,占纤维加工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 2767.3 亿美元,占全球 36%以上。从原料供应、设计研发,到纺织品加工、后整理、运营销售,中国纺 织工业已成为全球体量大、产业体系完备的工业领域。
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纺织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诸如后发优势 逐渐减弱给行业带来的挑战,学习借鉴吸收创新国外先进技术的空间日益萎缩,研发投入边际效 益不断下降,产业集中度低造成的研发投入强度和成果转化率低等。未来,以前沿技术创新代替 技术模仿必将成为我国纺织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元素成为引导消费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同时发力,消费升级已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科技元素已成 为引导消费的重要力量。 在纺织服装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时尚化、功能化和个性化产品的需求 节节攀升,科技与时尚融合之势将更加明显。“科技+”产品近年来逐渐增多,涉及领域也不断拓 展,高科技、可穿戴、智能化成为不少品牌宣传的关键词。例如将柔性电子元件植入纺织品,使 传感器、柔性开关、柔性电子线路板、导电纱线与传统纺织品融为一体,实现传感、通信功能从 外挂到内嵌再到内生的跨越。
科技和纺织的融合不仅体现在科技赋予了纺织产品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纺织品也通过美 学和设计赋予了科技更美妙的使用载体。随着科技的推动,消费变得越来越精致、智慧、高效, 科技元素已逐渐成为新的消费时尚、新的功能体现。 纤维材料的内涵早已改变 随着基因工程、高分子合成改性、纳米材料、半导体电子器件等诸多学科和技术的介入,当 下纤维材料的内涵已大大改变。一个以纤维材料为基础,具备多材料、多结构、多功能、超性能 和绿色化等特点,能够感知、计算、储能、通信、执行的新型基础材料,已经出现并走向市场。 这种被国际上称为“革命性纺织纤维”的新一代纤维,将成为功能纺织品、智能纺织品以及先进 产业用纺织品的基础,对众多传统及新兴产业产生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影响。 在产品设计上,过去更多是从纤维特性和织物结构出发,而未来则可以从应用端对纤维结构 进行编辑和设计,直接实现所需要的产品功能。在制造技术上,新一代纤维材料不仅对传统纺纱 织造工艺、装备提出了新的革新要求,同时,以建模仿真、立体编织和 3D 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制 造和增材制造等新型制造技术也将逐步采用。新一代纤维和纺织产品将超越穿戴和美感的传统概 念,在力、热、电等方面拥有不同以往的高性能,并集成数据传输、能量存储等全新应用,全方 位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中。
总之,纤维作为一种构筑自然万物的基础物质形态,纺织作为一种刚柔并济、变化多端的制 造成型技术,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带动下,未来纺织产业将在美化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土工、建筑、国防军工、安全防护、交通工具、新能源、食品等众多领域不断拓宽应用范围,一场 基于纤维材料的工业革命将掀起对纺织的重新认知。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我国纺织工业应紧跟科技 创新战略调整方向,及时调整科技创新的方向路径,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重点产 业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的基础上,我国纺织工业未来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围绕纤维新材料、 先进纺织制品、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四大方向开展科技攻关。
二是加强纺织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坚持需求导向,完善创新体系和成果转换平台建设;坚 持双轮驱动,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叠加效应;坚持打造高效、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环境。
文章转自中国知网 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滨工业园香海路168号
手机:13806390681 服务热线:0532-86131102
邮箱:qdhengchangkeji@163.com
鲁ICP备18013584号